三歲小威愛問、愛玩又愛跟,每天積極找事忙個不停,基於大人體力往往比小孩先行耗盡,想安排些活動把這旺盛精力導引到讓彼此更舒適的方式。了解後發現,三歲課程已然琳瑯滿目,而且各個介紹似乎都不容錯過。體能型可選「幼兒體能、瑜珈、足球、直排輪、滑步車」;藝術型提供「黏土、繪畫、塗鴉」;音樂型分「律動、打擊樂」;語言型有「注音符號、英語、繪本、歌謠」。「人喜歡有選擇,但是不喜歡做選擇」這句話深刻反映出當下的寫照與困境。
到底是應該參考《優勢教養》書中發覺孩子個人天賦能力,參加目前有興趣的擅長課程呢? 或是多元探索讓大腦盡可能地全方面發展,報名嘗試新的才藝?還是採用《父母的語言》3,000萬字計畫的建議,專注父母與孩子之間高品質陪伴下的語言互動,打好語言基礎?自我提醒在面臨龐大的選項時,除了當心決策疲勞與最佳解迷思外,亦不要無意識地投入台大藍佩嘉教授在《拚教養》所觀察到的社會各階級軍備焦慮。
《你為什麼不開花?》述說著勤奮又認真的園丁小熊看到花園裡有一棵植物,跟旁邊玫瑰花一樣有著綠色葉子,因此小熊以所知方式盡可能地照顧。不過,植物它好像不明白、也沒有反應。
此時的小熊是否像極了父母的心境?
「小園丁很擔憂它一直不開花」的父母版本:小孩已經OOO歲了,爸媽很擔憂小孩還做不到XXX事情。
「我從來沒有種過這麼奇特的植物!你為什麼不開花? 」的父母版本:我沒有看過這麼YYY的小孩!你為什麼不聽大人講的ZZZ來做?
當帶著一點幽默與驚悚的情節到來,"它是一棵不會溜走及反抗的植物,小熊就…"
「它真是古怪的植物。我一定要知道它為什麼不開花!就把它......連根拔起。」
「我知道它為什麼不開花了!原來它"長顛倒了嘛!"」
另一個主角兔子爸爸,同時參與這棵植物的生活,但是他在地底下所看到的狀況卻跟小熊"完全不相同"。
「反過來想,永遠要反過來想(Invert, always invert) 」這句在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被多次強調「逆向思考」的經典語錄,拿來對抗直覺式、單向式的常見邏輯誤區,同樣被這隻帶點幽默、甚至嘲諷筆觸的小熊角色用來輕輕敲擊著閱讀者的認知自信。身為父母,眼前這個小孩在我心中是什麼模樣呢?我應該要提供什麼養分給孩子?我想扮演的角色是園丁或木匠?我的這些認知是真實還是有誤判可能?若在不如預期的過程中,首先質疑的是小種子長歪長壞?還是自己所知還不夠全面與完整?這些反思自省,都是走上父母之路後的學習收穫。
幸運地,教養小孩是一個漸進長期的歷程,無須如短跑衝刺般刺激、極致與驚險,只要願意,每個當下都仍保有修正與調整的機會,猶如《葛洛夫給經理人的第一課》的「讓混沌叢生,然後在混沌中掌握(Let chaos reign, then rein in chaos.)」,培養對「失序」更高的容忍能力與持續自我修正前行。更幸運的是,我們擁有《你為什麼不開花? 》、《莎莉,離水遠一點》、《莎莉,洗好澡了沒?》、《教養的迷思》等多本好書,永遠在身旁成為最忠實與智慧的提醒者兼守護者。
Sia 2022.4/1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