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親子館老師學到的閉幕再見歌「手指運動」,已經變成小威個人表演的項目之一,有時隨興就上演一段歌謠:「一隻手指轉呀轉呀轉,兩個不孤單,三個好朋友來作伴,四個五個一起玩;六打電話聊聊天,七來彎彎笑嘻嘻,八腳章魚游游游,九個十個說再見。」不但練習手指的精細動作,也開始接觸到「數字」強大的威力。
「將數字、幾何/形狀及空間概念在幼兒階段(學齡前)就引入日常生活」的建議,不但在《父母的語言》書中可見;現在也可見於親子教育議題「培養數感的能力」。但在數字使用的當時,這種得以用來分析與比較的效果也同步擴張到其他範疇:快慢(誰先吃完飯?)、次序(誰先去洗澡?誰後?)、數量(葡萄總共幾顆?),連動地帶出分配及競爭(名次、優先權、多寡)等鮮少談論的隱性議題。
《星塵》的小女孩說出每個人曾有的故事:小時候,我們都希望能成為一顆耀眼的星星,但往往在屢次的全力付出還是比不上「身邊某個人(這本書中的角色是姐姐)」的亮眼表現,總是失望於當不上排名上的「最棒、最好、最受人稱讚」的閃亮焦點。這種想要成為被人看重的傾向十分正常,也被應證在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在《道德情操論》人類天生就渴望,不只是「被人喜愛」,而是自己是「值得被愛的」(Man naturally desires, not only to be loved, but to be lovely);更在《你可以自私自利,同時當個好人》清楚的描述人類的快樂主要是「察覺到自己被人喜愛」。而且「受人喜愛」是做一個「值得被愛的」的自然產物。所以快樂的泉源就是「當一個值得被愛的人」。只是,我們往往在追求被愛的途中,不自覺落入「考第一名的條件,是第二名考得比你差」的零和賽局(Zero-sum game)困境。
大姐姐是找東西的星星(聰明),織圍巾的星星(手巧)、扮裝的星星(打扮),小妹妹都比不過自家姐姐的各項優異表現,而自我懷疑是否這就表示「自己就無緣成為星星呢?或者不是成為星星的這塊料子?」幸而睿智、溫暖與細心的爺爺告訴她一個故事,這是有關於世界(宇宙)中所有東西組成的秘密:「所有的東西都是星塵變的,所以在下過雨後,就連灰灰的石頭也會閃閃發光。每個人都是星塵,只要找到屬於自己的天空跟舞台,每個人都會以不同的方式發光發亮;就像滿天繁星找到自己的星空,在自己的位置閃閃發亮。」因此姊姊不會是唯一的星星,競爭的模式並不非得是排他或是對立,仍有《漫畫賽局理論,解決問題最簡單的方法》提到的多元、共好或是合作互補的非零和賽局(non-zero-sum game)的空間。
父母是嬰幼兒能否得以生存與發展的全部依靠,因此強烈地依戀及占有慾在愈年幼的時候愈顯而易見。《安心做父母,在愛裡無懼》引用心理學家兼兒醫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的說法:人心最大的需求就是能夠被他人「無條件的接納與包容」;父母天職是給孩子一份安全感,讓親子的愛裡沒有恐懼。父母在公平與分享的議題上若能比孩子更成熟與事先準備,將有助於引導孩子學習與平輩(手足、同學、同儕)相處的其他模式:對方除了眼前看似直覺式的競爭對手或是資源爭奪者外,是否有藍海戰略(Blue Ocean Strategy)空間的存在?身為父母需要時常重複與提醒著「每個人不一樣」的觀念與多元發展可能性。小威說著《星塵》小妹妹是太空人星星、自己是吃東西的星星、媽媽是照顧小孩的星星、爸爸是工作的星星、阿公是種菜的星星、阿嬤是煮飯的星星;媽媽期待我們都能擁有自己的那顆星,更不要輕易放棄找尋發光發亮的機會。
Sia 2022.6/19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