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你管管皮小孩《別讓鴿子開公車!》莫.威樂

 


到一家氣氛輕鬆、採光明亮的店家用餐。

在座位上,小威全身不斷扭動,靜不住一分鐘。有時先是吃一口飯,再摸一摸餐具桌椅;有時急忙插入聊天、又不時又要求幫忙夾菜;放大絕時還想從兒童座位爬到大人懷裡撒嬌,像隻毛毛蟲似的動個不停。整頓飯吃下來忙個不停,讓同桌的人也難以悠閒。

媽媽:「你現在的事情做完,才能做新的事。請問你吃飽了嗎?」

小威:「還沒吃完,但是我好累喔。媽媽餵我!」

媽媽:「4歲長很大了,要像在幼兒園一樣自己吃吧。」

小威:「再餵一次!再餵一次!再餵一次就好嘛!(無限耍賴N次) 」

媽媽:「咦?我怎麼常常聽到『這是最後一次!!!這句話?」

 

公車駕駛有事需要離開一會兒,司機請讀者暫時看顧車子,只特別叮嚀一件事別讓鴿子開公車!而一看到司機離開,小鴿子即刻使出渾身解數地要成為看守人的我們答應讓他開車!!!出籠的招式不僅五花八門,並且軟硬兼施:有著禮貌請求(拜託啦?我會很小心的;嘿,我可不可以開那輛公車啊?別這樣啦!只要繞巷子一圈就好)、利誘(我會做你最好的朋友喔!那我給你五塊錢怎麼樣?)、創意點子(我有個主意:我們來玩「開公車」的遊戲吧!我第一個報名!我敢打賭,你媽媽一定會答應我的)、肢體表演(轟轟轟,鴿子在開車!我只要開一下下就好了;我表哥幾乎每天都開公車呢!)、激將法(有什麼了不起!?只不過是一輛公車!!)、裝可憐(算了!不行嗎?每次都這樣!我一直都好想開公車,你知道的啊!),到最後出大招的抗議撒潑(不公平!(在地上打滾的崩潰狀態)讓我開這輛公車!!!)。當決策者換成是讀者時,作者問問大家:「遇上這隻癩皮的鴿子,你們會讓他開車嗎?」。只能說,遇上這隻愛耍賴脾氣及一流的盧小小功力小鴿子,實在是讓每位爸爸媽媽不得不有感而發的說出:「也太像自家小小孩了吧!」,繪本中充分共情empathize父母好氣又好笑的無奈心境。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在其教育著作《愛彌兒》提出世界上最沒用的教育方式有三種: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其中「講道理」這個方法,看似是很有效率的工具,可惜實務上成效往往不大。這是由於人類大腦的成長階段中,主導理智邏輯的前額葉(prefrontal cortex仍正在發育(遺憾的是,至少要到18歲,甚至25歲才會逐漸成熟),對於純理性論述的內容難以消化或理解,因此想要孩子自主地接受,甚至選擇,更是難上加難。相對的,主管情緒的杏仁核(amygdala成熟時間相對較早,當人類出生就已經發展完全;因此當自覺遇到威脅危險時,就會立刻警覺並迅速反應,因此小小孩很自然地會在不順心時拿出生氣、哭鬧、發脾氣的內建方式來回應外界。所以當互動的對象是未成年人時,線性型理性方法不見得是當下最好的策略,有時候何妨繞個彎(例如:改由正面表述、幽默說法、比喻說詞等等,換句話說的形式)來處理事情呢?就猶如這本《別讓鴿子開公車》讓讀者巧妙地變成了看守公車的人(該說是易地而處?還是請君入甕的作法?),讓「不講道理的行為」從自己演出的角度轉換為管理者角度出發,利用換個位子,就能換個腦袋的視角來重新理解事務;這樣不但一方面免去父母費盡唇舌的辛勞,一方面也讓小小孩體會設身處地的感受,甚至達到潛移默化的軟性調整效果。

 

好一陣子後,其他餐桌有新客人入座,某個小朋友頻繁地赤腳在桌椅上下旁蹦跳及叫喊。

小威:「媽媽,你看有個弟弟亂皮不乖!(指向對面,低聲的說著)」

媽媽:「嗯,是比你年紀更小的弟弟,看來是有點皮。」

小威:「我覺得他這樣很吵、腳又會髒髒的,而且他的爸爸媽媽都在對他生氣,這樣很不好。」

媽媽:「媽媽也覺得弟弟這樣不是很好耶,你會想要當這樣的小孩嗎?」

小威:「我不要!我不喜歡人家這樣說我!(開始自發性地好好坐在位子上專心用餐)。媽媽,我現在這樣吃飯,你是不是很喜歡?」

媽媽:「我很喜歡你吃得這麼乾淨,坐相又這麼好看。你長大真是愈來愈棒了!」

 

       在合適機會時,也許讓小小孩試試當家作主的角色扮演吧!《與成功有約》書中引用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這段話:以一個人現有的表現去期許他,他不會有所長進。但若以他的潛能以及應有的成就去期待他,他將不負所望。父母協助搭建更大舞台或鷹架,提供小小孩發揮自身潛能與天賦,這種賦能(empowerment)體驗或是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讓孩子找到動機去培養及發現更好的自己,也是每位照護者發揮無可比擬的關鍵影響力時刻。 

Sia 2023.4/3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