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把晾乾的整批衣服收進臥房。
小威(在客廳):「媽媽妳趕快過來,看我做這個!」
媽媽:「我還在忙,現在沒辦法處理你的事。」
小威(跑進臥房確認):「媽媽在做什麼?先過來看我表演,一下下就好!」
媽媽:「我正在收衣服。你來摸摸看,衣服有沒有哪邊濕濕冷冷,還是都乾了呢?」
小威(摸了摸好幾件衣服,連臉都貼了上去):「有乾,全都乾了!可以收起來了。」
媽媽:「我們先一起做,等下還有洗碗跟整理垃圾兩件事。完成後,其餘時間就來做小威的事!」
小威(停頓好幾秒):「媽媽妳去洗碗,這些衣服我先處理。可是我動作比較慢,妳洗好碗就要過來幫忙喔!」
媽媽(內心猶豫一會兒):「我真的不用跟你一起嗎??還是我們先一起收拾,然後我再去洗碗?」
小威:「我自己可以啦。妳趕快去洗碗,真的!」
媽媽(抱著半信半疑的心理,邁向廚房):「好,那就分頭進行,衣服就交給你嘍!我做好事情就過來找你。」
媽媽在遲疑的幾秒期間,瞬間跳出的雜音是什麼?
裏頭不斷說著:「這次會是認真的嗎?還是隨口回應?我是否能夠相信嗎?
」
睡覺時間到了,可是黛拉還沒辦法去睡,她的玩具全都醒著,得先哄他們睡覺才行。
但是櫻桃豬、霹靂鼠、豆豆蛙不只有一點不想睡覺,全都精神正好得很呢~~
櫻桃豬擤鼻子說:「我有一點不想睡覺。」
霹靂鼠大叫:「我有很多不想睡覺!」
豆豆蛙不只不想睡覺,他一直跳、跳、跳。
小威自幼就顯露出對陪伴的高度依戀,先天個性偏向《教養難帶寶寶百科》的高需求(High-Need Baby)及《開啟高敏感孩子天賦》的高敏感(Highly Sensitive Child)氣質:非常喜愛與人互動,而與物品相處的意願則相對地低落。這個特質尤其在「面對任務情境時」更是顯著:對稍具難度或是充滿挑戰的目標,若有人陪同或是注意力在他身上,願意自發或是被輕推(nudge)地向前嘗試;但若是環境轉換為單獨面對(成人位於其他空間,進行家務或盥洗等個人活動),即便是毫無難度項目(畫畫、玩玩具、吃點心)仍無法定心從事,往往呈現不安、詢問他人作業時間的神情,也常有放棄當下事物轉向加入他人活動的表現。由這些年的從旁觀察,培養小威獨處(alone)能力與當責(accountability)心態應該是需要父母多加關注的層面。
成人:「你先去房間穿好襪子。」
小威:「我等你做好XXX事,再一起去。」
成人:「這裡有積木,你想不想蓋房子還是做輛車子?」
小威:「有人陪我才要玩!」
成人:「你的點心準備好了!」
小威:「我等你一起,再開動。」
即便理性清楚進步是無法一蹴可幾的漫漫長路,但在面臨一次次無限迴圈地裹足不前,在情感面上,因為經年累月的挫折,已直覺反射「小威在獨自處理任務過程中,以拒絕或半途而廢是家常便飯,幾乎都是需有人陪同或帶著做收場。OS:這次大概又是了無新意的再次虛張聲勢」。
幸有賴於《我如何真確理解世界》鼓舞人心的「放棄永遠不嫌太晚,所以我們下回還是可以再試一次」以及《自我疼惜的51個練習》的「自我疼惜(Self-compassion)」概念多次救援,讓身為現場卻無法代勞的父母角色得以倖免於教養路上的創傷後壓力疾患(PTSD)或是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危機?!在這次內心的天人交戰,這些概念同樣地幫上了大忙,讓媽媽得以生出勇氣、留在信任與耐心等待的再次選擇了:「一塊無法容忍失敗的土壤,也無法孕育成功的果實。OS:還是要把這次當作一個全新機會慎重對待,給予機會陪伴面對」。
黛拉要怎麼樣讓這些不睡覺世界冠軍可以安穩地趕快入睡?!
櫻桃豬問:「你可以把枕頭幻想成別的東西嗎?」
黛拉說:「可以,它是船。」
黛拉把枕頭變成船,一起唱起大海搖晃繽紛的搖籃曲。
櫻桃豬睡了,豆豆蛙還在追問,霹靂鼠大叫:「我是不睡覺世界冠軍!」
霹靂鼠問:「你可以把盒子幻想成別的東西嗎?」
黛拉說:「可以,它是火車。」
黛拉把盒子變成火車,一同搭上溫暖乾爽的午夜火車前往夢鄉。
霹靂鼠閉上眼睛,豆豆蛙繼續跳跳跳,呱呱叫:「不睡覺世界冠軍應該是我!」
豆豆蛙問:「你可以把籃子幻想成別的東西嗎?」
黛拉說:「可以,它是汽球。」
黛拉把盒子變成汽球,一塊登上忘掉煩惱的星艦號氣球環繞星空。
豆豆蛙沒有呱、沒有叫,沒有跳跳跳;
玩具們全都睡著了。
小威獨自處在房間,而且沒有發出求援或試圖隔空聊天的語句。
媽媽邊洗碗、邊豎起耳朵,力求聽到最細微的聲音,但是入耳的只有水龍頭的陣陣水流聲,房間那頭傳來的是一片寂靜。經過異常漫長的內心時鐘後,感覺已是超越過往經驗值的不尋常現況,是到了不得不採取行動的時刻(實際上推測應該是10~15分鐘)。對孩子必須表現出自在信任的架式,但內心忐忑不安,媽媽只能試圖演出一派輕鬆地洗碗,實際上則是不敢關掉水龍頭,不動聲色的偷偷潛到臥室門邊窺伺。映入眼前的畫面是:「左半邊床上衣服數量已大幅消失,新增的右半塊是已分類收拾的整齊成果,居中的小威正專心地與剩餘衣服獨力奮戰」。珍惜地多看幾眼,試圖把眼前這歷史的畫面收藏到腦海裡,然後掩住心中感動與留意腳步聲,趕緊溜回廚房接續洗碗工作,讓外表保持看似泰然自若模樣,害怕驚擾這得來不易的甜美時光。
在這些以年為單位的「前往成功的路上(父母自身培養《心態致勝》的「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認為現正處於學習進步階段,眼前的失敗僅僅是尚未完全精熟而已)」,無預警地在五歲這年開出一朵美麗小花。這是第一次小威出於個人意願且成功攻下任務的初體驗;也是媽媽首次觀察到一個生命個體能夠順利脫離他人羽翼,累積獨立里程的第一步。也許在他人眼中,這個微小不起眼的進展可能不值一提或極易忽略,但對於身歷其境的當事人,這種期盼已久的里程碑卻是一份強力的鼓舞與感動,甚至巨大到當被這股喜悅充斥時,還夾帶著一絲身為父母的卑微與渺小感(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
黛拉抱著他們,一個接一個,上床睡覺。
所以,不睡覺世界冠軍應該是黛拉?!也可能不是唷?!
猜猜看,到底最後誰是不睡覺世界冠軍?
失敗可以是各種因素,不如意往往是十之八九;若簡化成意願與能力等各種情境的配對,意願的抗拒(害怕落單獨處,因為是不舒服的;想被帶領而非領導,因為難度較低;不願意嘗試新物品,因為陌生的;聽不進多方考量後的原因,因為挑戰耐性;迴避複雜遊戲,因為考驗認知;拒絕踏入新的人際圈,因為需要適應不同與規則;躲避任務,因為不願意去感受犯錯後的不舒服感;不願意獨自作業,因為逃避不順利的可能性),與能力的不匹配(喜歡挑危險項目,無法真正實做而空談;越級打怪,超過自身能力所及因而失敗;只做必然成功的過於簡單項目,完成後難能獲得大肆誇讚;少數願意嘗試新事物時,由於陌生緊張,多半無法順利達陣),讓離開舒適圈變得不划算(需要先不斷地付出,但是無法保證能達成,而且成功機率又低)。因此僅僅依靠在旁等待的做法,獲得自發性改變的機率是渺茫的,自我突破往往需要搭配外部環境的輔助及機緣。
向世界探索與發揮個人天賦的內在動力火車頭少不了正向積極的心態培養:像是《挺身而進》有句經典問句:「如果你毫無畏懼,你會怎麼做?」,書中提出限制自己潛力的對象,往往個人內心恐懼及自我設限;以及《最後的演講》最常被引用的部分:「阻礙我們前進的磚牆,不會無緣無故擋在我們前面。這種磚牆的存在目的不是為了把我們排除在外,而是要讓我們有機會證明自己多麼想要一件東西」;而這些願意面對未知、接下挑戰,承擔挫折的心理素質,正是父母所能給予中最寶貴的禮物;且讓我們一起珍視成為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的機會。
Sia
2024.3/13
留言
張貼留言